2022年10月6日上午,北京服装学院第02期青鸟论坛在2号楼405智慧教室成功举办,论坛主题为《智能可穿戴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论坛由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文娟教授主持,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院施尔乐老师参会并致辞,校内外师生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参与其中。
施尔乐老师
首先,施尔乐老师介绍了北京服装学院青鸟论坛的创立背景与意义,指出青鸟论坛是北京服装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能力提升的开放式知识构建平台,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北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计划中学科学术建设卓越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聚焦我校现有学科的前沿领域,建立由校学术委员会主办,各学院承办,面向校内外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所打造的跨校学术交流机制,也是我校促进学科交叉、青年教师梯队建设、研究生培育质量提升、学术视野拓展、良好学术氛围营造的重要举措。
张文娟教授
张文娟教授向大家逐一介绍了校内外主讲人及点评嘉宾之后,论坛正式开始。我校在读研究生崔秀举首先作了题为《基于摩擦纳米发电纤维/纱线的智能可穿戴传感器》的报告,从工作机理、制备方式、应用方向等方面,对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智能传感穿戴纤维、纱线及织物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介绍。他强调了与薄膜状、块状摩擦纳米发电机相比,摩擦纳米发电织物更加轻柔、透气、亲肤,在智能穿戴方面体现出突出的优势。通过选用合适的原材料、构建独特的摩擦起电结构,制得在外界压力下具有良好产电能力的复合纱线,之后通过使用不同的纺织设备,构建出具有多种织物结构的智能面料。
崔秀举
点评嘉宾吴汉光副教授表示,这部分研究工作既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又与我校材料学院的功能性纤维成型及纺织品设计特色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吴汉光副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在读研究生王玉浩做了题为《基于介电弹性体的智能可穿戴驱动器》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基于介电弹性体的人造肌肉的开发,及其在智能穿戴驱动领域的应用。相较于流体驱动及温湿度响应的人造肌肉,基于介电弹性体的人造肌肉表现出优异的电致变形能力,因此成为了智能驱动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利用介电弹性体作为原材料,可实现一系列人造肌肉、柔性抓取器、甚至是软体机器人的开发。针对现如今智能驱动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王玉浩介绍了他们在介电弹性体方面的相关工作,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点评嘉宾江英杰老师表示,基于介电弹性体的智能可穿戴驱动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新型材料的开发及材料器械之间的结合将是研究重点。
北京化工大学在读研究生赵鑫做了题为《具有微图案和分级纤维网络杂化结构的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压力柔性传感器的研究背景、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并介绍了其所在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他们通过碳纤维的有序编织排列,构建出具有分级纤维网络维纳结构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并用于在军用、航空等极限环境中对于人体运动的实时监测。点评嘉宾苏志强教授表示,智能可穿戴材料及设备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极端环境中,这将对材料的强度、耐磨性、耐高温等综合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最后,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王锐教授对第02期青鸟论坛进行了总点评,并对参会的主讲人及评价嘉宾表达了诚挚的感谢。王锐教授指出,智能可穿戴材料与设备已经成为了军用、航天、医用、运动等多领域中重要的发展方向,未来智能材料的发展将由被动感知向更高级的主动感知及响应发展。希望今后继续加强与北京化工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产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王锐教授
此次论坛使研究生同学对于智能可穿戴前沿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有助于帮助他们拓宽科研视野,丰富知识面。此外,此次论坛对于促进北京服装学院与北京化工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相信两所学校在进一步的相互启发及合作下,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更为亮眼的成绩。
作者:吴汉光
摄影:李宁宁
图文编辑:苏婉童
责任审校:施尔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