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内容分享】北京服装学院青鸟论坛第01期《日用即道——民族服饰中的纹样、工艺与观念》

2022-10-07


   



论坛介绍


“北服青鸟论坛”是北京服装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能力提升的开放式知识构建平台,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北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计划(2022-2025年)中学科学术建设卓越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聚焦我校现有学科的前沿领域,建立由校学术委员会主办,各学院承办,面向校内外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所打造的跨校学术交流机制,是我校促进学科交叉、青年教师梯队建设、提升研究生培育质量、拓展学术视野、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重要举措。    
10月4日上午,北京服装学院第01期青鸟论坛《日用即道——民族服饰中的纹样、工艺与观念》在艺术 楼二层圆桌会议室成功举办    



《不做不合方》

  李昕


- 主讲人简介 -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学博士毕业。现任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时尚配饰系统教学部,助理教授。

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艺术人类学。2013年进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学习,硕博阶段师从贺阳教授,多次赴国内外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走访百余座民族村寨。在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同时担任《中国民族报》文化周刊专栏作者、TBIS评审。

 


李昕:

大家好,我是李昕,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题目叫“不做不合方”。

在正式阐释主题之前,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同学是否有参加过“老乡会”这样以地缘为主导而发起的聚会活动,相信大家在跟自己的老乡们一起交流的时候,通常都会说方言,而不是普通话。而我作为一个福建人,在参加老乡会的时候,其实大部分时候是听不懂我的老乡们在说什么的。福建地区的方言极其多样且复杂,所以即便在外人看来,我们都是“福建人”,但确实没有一种统一的“福建话”能够让我们建立沟通。而我遇到的另一个与福建方言同样有趣且错综的问题,就是苗族服饰了。

图中所展示的苗族服饰,是从2013年到2019年间,我跟随导师或是独自走访过的苗族村寨所采集到的苗族服饰样式中挑选出的一部分。苗族是一个历经迁徙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欧美各国。由于多次频繁的迁徙和崇山峻岭的生活环境,天然的隔绝屏障令苗族服饰延伸出不同的面貌。分布广袤、支系庞杂、服饰各异、装饰丰富是苗族以及苗族服饰最典型的特征。虽然如今的我能够快速识别出各支系苗族及其所在地区和对应服饰,但在踏入苗族服饰研究之初,面对复杂各异的苗族服饰,确实还是有一点“懵圈”的。

民族服饰博物馆有着浩瀚的苗族服饰藏品。起初,我只能靠对照书本描述与藏品标签的“死方法”来区分各支系服饰,但这样的方法着实无法让我将书上的文字与眼前的服饰进行快速准确的对应关联。苗族自称“蒙(hmong)”,各支系根据发音不同又略有差异,如“蒙撒”“蒙邹”等等。而在相关文献中,则常常出现的是各式各样的他称,如:根据其服饰主要色调,称为“白苗”“黑苗”;根据其头饰式样,称为“红头苗”“歪梳苗”;根据其服装装饰,称为“ 海葩苗”“小花苗”;根据其代表地区,称为“黄平苗”“凯棠苗”……这样“以貌取人”的他称确实有点儿缺乏尊重,但对于初来乍到的“外人”“他者”而言,想要试图通过语言进行辨认区分肯定是行不通的。此时,服饰无疑就是最直观的识别符码了。

在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得知苗族有这样一句俗语,译过来的大概就是“不做不合方”, 意思是“不这样做就不像这个地方(指某个服饰类型区)的人”。语言认知是民族文化身份构建的基础,而服饰却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直观的文化事象。服饰上的“合方”,有时甚至是比语言更加准确、更细化的识别系统(尤其对于“他者”而言)。那么,面对各不相同的苗族服饰,除了凭借经验,有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呢?

首先,我们常常能够发现相隔两地的苗族之间存在服饰上的相似,由此可见,共同的生活地域未必就是识别苗族支系间亲疏关系的绝对标准。例如,图上所示的四个地区的苗族服饰,其中黔西南地区的贞丰苗族、平坝苗族,虽与黔东南地区的黄平苗族、施洞苗族在生活地域上有一定距离,但其服饰样式的相似程度,远胜于前者与周边其他共同生活的苗族群体的服饰样式;另一个案例,如今四川古蔺地区的苗族已然改装,而其古老的服饰样式却在从此迁出至越南沙坝的苗族群体中得以保留。这种相似性,从侧面印证了苗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支系间的亲疏关系。

同样,在聚居一地的苗族支系间,也会存在服饰有别的现象。在贵州小田坝地区,聚居着三支服饰样式不同的苗族,其自称分别为“蒙乔”(他称“短角苗”)、“蒙戎”(他称“圆角苗”)、“蒙戎”(他称“长角苗”)。三支苗族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并长期保持着开亲通婚的传统。由木梳假发组成的夸张发髻和服饰通身的蜡染装饰,是最为典型的造型特征。从整体服饰造型和“他称”上来看,三支苗族最明显的差异应该就属发型了。

但当这三件制作年代皆为1950-1960年间,服装结构相似,色彩基调皆以蓝、白、粉、红为主的上衣同时呈平铺状态时,似乎就难以区分了。不过,经过仔细观察、整理、分析,其中的规律及差异显而易见:我对三件上衣上的装饰布局进行了标注,其中刺绣装饰标为红色,蜡染装饰则标为蓝色,在此基础上生成了装饰布局解析图;三件上衣结构简洁,都是由若干块矩形布料拼接组合而成,依托这种结构特征,装饰布局也成方块状分布在特定的位置;装饰布局解析图犹如每件上衣的二维码,将三支苗族、三件上衣的装饰直观地展示了出来。

且这样的装饰布局并非个例,从1950年代到2015年左右采集到的服饰样本、田野照片来看,三支苗族始终保持着固定的服饰结构和稳定的装饰布局规律——二者共同构建出了各支系独一无二的服饰样式。在田野调查时,每当我们问及如此布局有何用意时,苗族的姨妈们总是会说“这是老人教给的。”“走的时候也要这样穿,不穿认不到。”可见,即便由于时代风尚和个人偏好的不同,每位苗族女性在制衣时使用的布料、线材、染料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装饰工艺、纹样风格如何变化,即便如今有了更宽的布料,有了十字绣仿彩蜡、印花仿蜡染等层出不穷的替代工艺,让服饰的制作变得更加快捷简便,新时代的苗族女性依旧选择维系这份属于民族文化中的“连续感”——恪守并传承着祖辈先人世代流传下来的,不可随意改变的服饰样式和蕴含其中的基因符码。也就是说,服饰上的这些“道道”“块块”(装饰的布局位置、框架结构)是不能变的,而里面的“花”(纹样的题材内容、采取的材质工艺)则给予了服饰制作者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在实物研究的基础上佐以文献,更可进一步了解苗族各支系的族源历史、习俗文化及亲疏关系。既定的服饰样式象征着不可变更的宗支印记,反映出聚居一地的几支苗族间的亲疏关系。这种根据一定的组合规则“编排”出的服饰样式, 生成了苗族各支系的基因符码,不但能够作为“他者”进行识别区分的依据,也为特定文化共同成员所认同的符号系统。

而这种符号系统,也同样适用与支系内部——除了装饰,服饰也发挥着论长幼、表婚否的伦理表征功能。例如在贵阳乌当地区,人们可以通过服饰色彩区分女性所处的不同人生阶段:绿色盛装——少女时期所穿,红色盛装——婚礼当天所穿,蓝色盛装——婚后及过世时所穿。在贵州施洞姊妹节的盛会上,年轻未婚女孩所着盛装装饰有大面积的红色破丝绣,配以大量璀璨夺目的银饰;而妈妈们的服饰,除了多出一个长围腰的配件之外,银饰的使用也明显减少许多,这就向在场的人们表明了自己已婚已育的身份属性;在已经升级为祖母辈的老人身上,服饰结构及其装饰布局依旧维持着稳定的关系,但装饰色彩已由炙热鲜艳的红,转换为紫、蓝、绿的冷色调,充分说明了自己并非节日主角的身份属性。在贵州贵定“小花苗”的服饰上,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服装结构大致相同,但局部的衣片拼接关系和装饰的体量多寡上仍有所差异,并由此区分出:便装,“做活路”时穿的衣服,通常每人都会做个大几十件;结婚时候穿的“嫁衣”,装饰最盛,一人只限一套;而到了老年之后,服饰上的装饰全部消失,且衣身也变得更加宽博。在黔西南的紫云县,“青苗”头帕的组配形式和盘帕方式让人能够一眼读出“孙女”与“祖母”、未婚与已婚之间的身份有别……凡此种种处处,无不是通过服饰上的异同,传达着群体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由服饰结构及装饰布局构成组成的苗族服饰样式,其变化规律实则是对苗族内部支系格局与社会结构的折射——如同一种信息可视化的处理方式,将苗族内部复杂的支系归属、婚姻状态等难以言表的“隐性基因”,转化为服饰上图形、图像间的既定关系,构成了不言而喻却一目了然的“显性符码”。在这里,“方”是透过苗族服饰物态形式特征所呈现出地域性、差异性,“合方”则是苗族内部基于服饰而展开的婚配限制和身份认同,是隐藏在苗族服饰物态结构之下的社会结构。苗族在分散迁徙、地理隔绝中形成了以支系为单位的庞大服饰体系,服饰构成了比语言更加亲密的象征体系——以服饰辨亲疏的识别符码和认同基础,以服饰论长幼、表婚否、判优劣的群体划分准则。此种语境下“分”,是为了更好的“合”,它作为一根纽带,维系着苗族社会中的秩序和伦理。

或许对于今天在场、在线观看论坛的各位研究生同学来说,未必人人的研究方向都与苗族服饰、民族服饰有关。但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带给大家新的研究视角:无论是民族服饰、传统服饰,还是现代设计,其本身光鲜的外表、精湛的工艺就已十分丰富,但其实在“物”的背后,尚有许多“人”的动机、伦理是值得大家进一步关注的。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贺阳教授点评

- 点评人简介 -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北京服装学院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第十五届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博物馆学非遗(工艺美术)专委会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服饰传统中的“节用”与“慎术”造物观、服饰的礼仪与功能、当代中国服饰创新设计等。

完成国家航天任务“神七”“神九”“神十一” “神十三”宇航员舱内工作服、睡袋包、地面保暖装置。设计北京2008年和2022年奥运会、残奥会制服、礼仪服装,东京2020年奥运会礼仪服装。曾荣获科技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颁发纺织之光教师奖,荣获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颁发的科技奥运先进个人,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个人。


贺阳教授: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今天,在国庆假期的美好的日子里,我们相聚一起。感谢学校组织的这个论坛,关注传统非常好。就每一件服装设计而言,得失、好坏见仁见智,但中国人始终活在与祖先的持续连接之中,没有中断。

李昕同学喜欢田野,有机会就下去跑,能细致敏锐的观察事物。她讲的第一部分:苗族服装不同支系的相似性与差异。让我们想到了自然的造物的景象,一棵树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但都遵从于基本的结构模式,使叶子可以识别,人们可以知道这片是柳树的叶子,而那片是枫树的叶子,有的人甚至还能知道这棵树是生长在南方的,还是北方的。比方吃的柿子,南北方差异就很明显,南方小而圆,北方大而扁。

自然的法则既有理性的约束,但不会限制丰富性。苗族服饰让我们看到了与自然相同的造物思想。这育识别有关,与传承有关(丧葬习俗、留一手不做完)用最简化的方式,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揭示了大自然节省、不徒劳、多样性的基本原则与天道。民间的智慧是传统技艺传承的要义。在朴素、极简结构的表象下,适应性强、灵活多变才是传统苗族服饰的灵魂所在。在简单的程序中寻求变化,是一代一代人传承过程的核心。满足功能的同时又具有礼仪感,这就是东方造物精神与美学导向的体现。

第二部分:讲的是不同年龄、婚否,服装的分别、各得其所。年幼的要呵护,未婚的可追求,已婚的不要去追求,年长的要尊重。而不是像现在,每个人都想装成18岁。服装的分别,让我们感受到礼的存在,“礼”不是“礼貌”,礼是什么呢?是分别,是等级。分别男女,长幼、亲疏、上下、尊卑等。

《礼记 · 乐记》写道:“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意思是“礼”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因为和谐,万物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可以节制民心,乐可以调和民声。“礼”是为了区别差异,“乐”是为了和合情感。区别差异就能相互尊重,和合情感就能彼此亲近。中正平和而无邪恶,是礼的本质;待人接物庄敬恭顺,是礼的节制。世间万物,飞禽走兽,草木竹树,都是以族群而分。万物的秉性、生命是各不相同的。“礼”显示出天地间万物的差异和区别。“礼失求诸野”,礼还在在民间、在乡野。

为了在日渐西化的语境中不迷失我们自己的文化来源与未来方向,走向田野、向传统学习是重要的途径。世代相传的古老设计方法,是创新设计的依据与来源。传承使我们的存在变得落地、踏实,因为所有的生长都是自下而上的。


           
 


北京服装学院青鸟论坛主讲人及点评人发言文稿将陆续整理推出,欢迎持续关注!


图文编辑:苏婉童

责任审校:施尔乐